中餐業在歐洲的發展

Posted by:世界粵菜廚皇協會 Posted on:4 月 5,2017

中餐業在歐洲的發展

       20世紀後期,歐洲各大中城市中餐館林立,其形式和風格亦是多種多樣,執廚者亦從非專業逐步向專業過渡。歐洲中餐館菜肴製作風格是以廣東、香港菜肴風味為主,為適應當地人的口味,風味趨向中西兼顧。其菜品特色是清淡爽口、略施湯汁、以酸甜微辣為主并突出蘇香風格。多年來,在異國他鄉經營的中餐館,在艱難中生存,在變化中發展。

歐洲是世界上美麗而富裕的地區,各國人民的福利待遇也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。華僑大批定居歐洲已有百年歷史,旅居歐洲的華人,許多以經營飲食業為主,其中以老一輩的華僑為甚,不少第二代的華僑仍繼承上一代的飲食行業經營,加之其他後來者紛紛新建或購買新餐館,因此,英、法、荷、德等國家中餐館較多。中餐業作為海外華人謀生的“古老”行業,到20世紀80年代不僅沒有衰敗,反而在華人“三大傳統行業”(另有洗衣業、製衣業)中一枝獨秀,在歐洲及美、澳等地也如雨後春筍般蓬勃興旺。

歐洲的飲食市場,各國菜式餐館林立,風味多樣,而中餐館獨占鰲頭。從地中海沿岸到萊茵河諸國,從大不列顛島到波羅的海四鄰,到處可以看到華人開設的風格獨特的中國餐館。18世紀末,少數中國船員來到倫敦東部,到19世紀,小規模的中國社團在英國等地相繼建立。隨後,中餐館相繼出現并逐步發展壯大。早期中國移居歐洲的人數并不多,至1934年,全歐洲的華僑華人約有1.7萬人。第二次世界大戰后,由於從香港和東南亞等地赴歐人數增加,特別是到20世紀70年代中期,全世界華僑華人共計3700萬人,其中歐洲已達87萬人。在五大洲的華僑華人人數中,歐洲排在亞洲、美洲之後,位居第三。旅歐華人多數來自中國大陸、港澳、台灣、印尼、新加坡、馬來西亞、蘇裡南、越南等國家和地區。幾十年來,華人在海外艱苦創業,自強不息,開辦了一家又一家中式餐館。從幾十年的中餐業經營情況來看,中國菜對歐洲人有很大吸引力,人們欣賞它的美味可口,喜歡它的價格公道。20世界五六十年代,中餐業在歐洲已進入發展階段,到20世界七八十年代,中餐館的生意已非常興旺,各大小中餐館顧客盈門。此階段,一家又一家中餐館相繼開張,一條街上甚至有三五家中餐館。許多盈利豐厚的華人餐館經營者實力大增,并開設多個分店,擴大其影響和勢力。由於每天客人爆滿,廚師的工作量很大,有些爲了適應外國人的口味,許多菜肴的烹製就漸變了樣,變得簡單、快捷,帶有西味,使許多傳統中國菜發生了不少變化,以滿足西方人的飲食需求。

 

爲了進一步推動和促進歐洲中餐業及東方中華美食文化的發展,歐洲各國都創建了中餐飲食業公會。就荷蘭來說,成立了“荷蘭皇家中國飲食業公會”、“荷蘭國際東方美食酒樓集團”、“荷蘭中廚協會”、“荷蘭東方廚藝協進會”等中餐行業組織,各個組織每年都定期組織各類廚師培訓班和中國廚藝公開賽,以促進中餐館廚師的技藝發展。

 


世界粵菜廚皇協會

世界粵菜廚皇協會(World Master Chefs Association for Chinese Cuisine,WMACC)是一個以弘揚粵菜文化、搭建國際廚藝交流平臺、提高粵菜烹飪藝術水準為宗旨的國際性組織,自2013年開始籌備,於2015年11月在香港正式註冊成立。協會發展得到社會各界的支持,目前的成員機構已超過30個,覆蓋了歐、美、亞、澳等四大洲。